迷你LABUBU开售即“秒罄”,隐藏款炒至千元引发市场狂潮
迷你LABUBU开售即“秒罄”,隐藏款炒至千元引发市场狂潮
2025年8月28日晚10时,泡泡玛特旗下THE MONSTERS心底密码系列搪胶毛绒挂件盲盒“迷你版LABUBU”正式开售,瞬间引爆潮玩市场。开售后不到5分钟,天猫、京东、抖音等平台链接全部售罄,泡泡玛特小程序因访问量激增一度显示“太火爆啦,请稍后重试”。这场现象级抢购潮不仅印证了LABUBU作为泡泡玛特头部IP的强大号召力,更因隐藏款盲盒在二手市场被炒至千元引发广泛关注。
开售即“秒罄”:技术崩溃与黄牛狂欢
据天猫泡泡玛特旗舰店数据,开售当晚超58万人加购迷你LABUBU,常规款盲盒销量突破30万件,仅天猫平台销售额即超2370万元。抖音直播间观看人数峰值达386万,10分钟内涌入近150万用户,得物平台开售2分钟成交1.3万单。然而,这场狂欢背后是消费者“一盒难求”的无奈——多名网友在社交平台吐槽:“刚刷新页面就显示售罄”“付款时系统卡顿,错失机会”。
二手市场则呈现另一番景象。截至8月29日,潮玩交易平台千岛APP显示,迷你LABUBU整端(14只常规款+1只隐藏款)成交均价达1920.77元,较官方售价1106元溢价73%。其中,隐藏款“爱心”原价79元,在售最低价为679.5元,更有用户以1188元高价成交。黄牛代抢服务泛滥,部分卖家开出一整套代抢费2699元,较原价翻倍。
隐藏款“天价”背后:稀缺性与投机博弈
迷你LABUBU分为A/B两组,每组含14个常规款和1个隐藏款,隐藏款抽中概率低至1:168。这种“以小博大”的机制激发了消费者的收藏与投机心理。潮玩分析师李明指出:“隐藏款的稀缺性设计本质是商业策略,通过控制供给制造话题,但过度炒作可能透支IP生命力。”
泡泡玛特创始人王宁在8月20日中期业绩会上曾预言:“迷你LABUBU可挂在手机、包上,场景更丰富,将成为超级爆款。”财报显示,2025年上半年THE MONSTERS系列营收48.1亿元,同比激增668%,占集团总营收34.7%,成为业绩增长核心引擎。然而,快速扩张也带来品控争议——多名消费者吐槽迷你LABUBU实物“做工粗糙”“歪头”,泡泡玛特店员回应称“展示品可能因触摸变形,可自行调整”。
市场监管缺位:黄牛与平台的“灰色共生”
尽管泡泡玛特建议消费者通过官方渠道购买,但目前对黄牛溢价、代抢行为暂无专项管控政策。法律专家表示,黄牛通过技术手段批量抢购并高价转售,可能涉嫌违反《电子商务法》中“禁止刷单炒信”条款,但实际执法中存在取证难、界定模糊等问题。
与此同时,二手平台成为投机温床。千岛APP数据显示,开售前已有700余件迷你LABUBU“预售单”,部分卖家标注“涨跌不鸽”,暗示价格波动风险。消费者王女士无奈表示:“官方抢不到,只能加价买二手,但担心买到的可能是假货或瑕疵品。”
行业反思:潮玩经济的“虚火”与“实火”
泡泡玛特2025年半年报显示,其毛利率达70.3%,超越LVMH集团,逼近爱马仕水平。然而,高利润背后是市场对IP生命周期的隐忧。LABUBU的火爆始于2024年与肯德基、瑞幸等品牌的联名营销,但过度商业化可能导致消费者审美疲劳。
“潮玩市场的核心是情感价值,而非单纯的价格博弈。”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教授刘东明指出,“企业需平衡商业利益与IP可持续性,避免陷入‘短期炒作-透支IP-用户流失’的恶性循环。”
截至发稿,泡泡玛特尚未公布迷你LABUBU的补货计划,但二手市场价格仍在持续波动。这场由一只10.5厘米高的小怪兽引发的经济现象,正成为观察中国消费文化变迁的独特样本。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