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社会 >

记者调查“正骨馆”乱象:资质缺失、暴力操作频发,消费者权益谁来守护?

发布时间:2025-08-30 15:10:56来源:

记者调查“正骨馆”乱象:资质缺失、暴力操作频发,消费者权益谁来守护?

近年来,随着养生热潮的兴起,“中医正骨”成为养生领域的高频词。然而,记者近期调查发现,看似神奇的“骨关节调整”背后,却暗藏着资质缺失、暴力操作、虚假宣传等诸多乱象,严重威胁着消费者的身心健康。

乱象丛生:正骨馆资质缺失成普遍现象

记者在多个生活服务平台查询发现,仅上海就有百来家提供中医正骨服务的场所,这些场所类型多样,既有主打推拿艾灸的养生馆,也有美容美体店。从服务介绍来看,正骨项目时长多集中在30分钟至1小时,单次收费在300元至1000元不等。其中,部分正骨工作室推出的团购优惠套餐订购量已突破千次,消费热度可见一斑。

然而,记者实地走访发现,这些看似火爆的正骨馆大多存在资质缺失的问题。以位于上海普陀区的一家正骨工作室为例,该工作室面积不大,仅设3个隔间,却有2位客人正在接受服务。当记者要求查看其营业执照时,店员出示的营业执照显示,该机构仅能开展非医疗性质的养生保健服务,如健康咨询服务(不含诊疗服务)和中医养生保健(非医疗),并不具备从事正骨这类医疗行为的资质。这与该店对外宣传的“专业正骨服务”形成了明显矛盾。

类似的情况并非个例。记者了解到,目前市场上大量非医疗机构,如美容院、养生馆等,以“体态整形”等为名,将本质上属于医疗行为的正骨包装成保健服务,从而规避医疗监管。这些场所并没有诊断病情和对症治疗的能力,操作不当极易导致患者病情加重。

暴力操作:消费者轻则受伤,重则致残

资质缺失的背后,是正骨操作的不规范和暴力化。记者在调查中发现,许多正骨馆为了追求所谓的“效果”,往往忽视正骨的规范操作流程,一味追求关节“咔咔响”的噱头。然而,这种暴力操作却给消费者带来了极大的安全隐患。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中医正骨属于中医诊疗技术,需由具备中医执业资格的人员在医疗机构内操作。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中医骨伤科主任医师张明才强调,正骨并非随意可做,对医生而言规范操作应包含详细询问病史、专业触诊评估、专科检查及影像学检查等多个关键步骤,以确保正骨安全有效。然而,市场上许多正骨馆却连这些基本步骤都未能做到。

新疆乌鲁木齐的一名投诉者向记者讲述了自己的遭遇。他花2100元在当地某推拿按摩中心购买了正骨服务,原本只是有点驼背,没想到治疗后却出现了胸闷气喘、左右两边不对称、走路向一侧偏等症状。后来他才发现,该机构没有营业执照,正骨人员也无医师执业证。这并非个例,近年来因无资质正骨操作导致患者瘫痪、骨折甚至死亡的案例屡见不鲜。

虚假宣传:夸大疗效,误导消费者

除了资质缺失和暴力操作外,虚假宣传也是正骨馆乱象的重要表现之一。记者在调查中发现,许多正骨馆为了吸引消费者,往往夸大正骨的疗效,甚至宣称正骨可以瘦脸、增高、治疗各种疑难杂症等。

近年来,正骨操作频频出现在综艺节目上,一些明星尝试正骨后号称“长高”了几厘米或“瘦脸”成功,这些案例被商家作为宣传噱头,吸引了大量追求长高、变美的年轻人关注和体验。然而,张明才主任医师表示,正骨是中医的一种传统手法,主要用于骨折、脱位等严重损伤的复位以及慢性筋骨劳损的调治,长高、瘦脸等作用纯属夸大。

此外,一些正骨馆还通过短视频平台发布大量“咔咔几下解决疼痛”的视频,误导消费者认为正骨是一种简单、快速、有效的治疗方法。然而,这些视频往往只展示了正骨的表面效果,却忽视了正骨背后的风险和适应症。

监管缺失:消费者维权困难重重

面对正骨馆的种种乱象,监管部门的缺失和消费者维权的困难进一步加剧了问题的严重性。记者了解到,目前正骨行业的监管标准尚不统一,资质认定混乱,康复师、推拿师等均可操作正骨项目,与正骨的高风险性不匹配。

同时,由于许多正骨馆以“保健”名义规避医疗监管,治疗过程无病历记录,消费者受伤后难以举证索赔。天津昌朋律师事务所合伙人郭岩表示,正骨后出现不适应第一时间到医院就诊,保留病历、影像报告及正骨机构宣传材料、付款凭证等证据,必要时可申请司法鉴定明确损害与正骨间的因果关系。然而,在实际操作中,许多消费者由于缺乏相关知识和经验,往往难以有效维权。

专家建议:加强监管,提升公众认知

针对正骨馆的乱象,专家建议从多个方面入手加以解决。首先,应推动信息透明,要求正骨机构于显著位置展示《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及《医师执业证书》,且执业范围须注明“中医骨伤科”或“推拿科”。消费者如对资质存疑,可向卫健部门查询,管理部门应将无资质正骨机构纳入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进行公示。

其次,应加强对非医疗机构涉医行为的监管,建立省级统一举报平台,对查实者顶格处罚并曝光;规范正骨广告发布行为,严厉打击虚假宣传。同时,鼓励中医骨科协会制定行业规范,对合格机构颁发认证标识,便于公众辨识。

此外,提升大众认知也是解决正骨馆乱象的关键。专家建议,正骨不属于保健范畴,有需求者应优先选择三级医院中医科或已备案中医诊所,并主动核实医师资质。同时,消费者应了解正骨的适应症和禁忌症,避免盲目跟风。

(责编: admin)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