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社会 >

上合“朋友圈”这样打开:从天津街头的烟火气到全球媒体的共情力

发布时间:2025-08-30 15:15:41来源:
上合“朋友圈”这样打开:从天津街头的烟火气到全球媒体的共情力

2025年8月30日 随着2025年上海合作组织峰会即将在天津启幕,这座兼具历史底蕴与现代活力的城市正以多元方式向世界展开“上合朋友圈”的生动图景。从街头巷尾的互动体验到全球媒体的深度对话,从青年文化的创意碰撞到技术赋能的传播革新,一场跨越地域与文化的“破圈”行动正在上演。

天津:以烟火气拉近“上合距离”

在天津梅江会展中心周边,一场别开生面的“以物换物”活动吸引了市民目光。来自上合组织国家的留学生手持本国特色物品——哈萨克斯坦的毡毯、塔吉克斯坦的干果、中国的景泰蓝书签,与当地居民交换“友谊信物”。一位参与活动的巴基斯坦留学生感慨:“通过交换一件手工艺品,我认识了三位天津朋友,他们甚至邀请我去家里吃饺子。”这种接地气的互动,正是天津“打开上合朋友圈”的缩影——以生活化场景消解国际会议的“距离感”,让“上海精神”从文件走进人心。

天津的“上合元素”还渗透至城市肌理。海河两岸的灯光秀以“和合共生”为主题,将上合组织成员国地标与天津杨柳青年画、泥人张等非遗技艺融合;天津港的无人驾驶ART车辆(智能运输车)载着“上合合作成果展”穿梭于码头,向各国媒体展示“钢铁物流侠”如何助力区域贸易联通。正如天津市民李女士所言:“以前觉得上合组织是‘国家大事’,现在发现它就在我们喝的中亚蜂蜜、用的俄罗斯木材里。”

媒体对话:构建“上合话语”共同体

在乌鲁木齐举行的2025上合组织国家媒体合作论坛上,300余名中外媒体代表达成共识:媒体需成为“上海精神”的“转译器”与“放大器”。乌兹别克斯坦《人民言论报》副总编辑鲁斯兰·肯扎耶夫分享了与中方媒体的合作经验:“我们共同抵制虚假新闻,通过资料共享与记者互访,让塔什干市民看到真实的中国乡村振兴故事。”哈萨克斯坦腾格里新闻网则计划与中亚国家媒体共建“上合内容联盟”,将成员国纪录片、短视频推广至国际平台。

技术革新正重塑传播格局。北京快手科技展示的AIGC大模型,可在2个月内完成传统需6个月制作的微短剧,成本降低60%。其原创的《山海奇镜之劈波斩浪》以奇幻叙事展现上合国家文化交融,播放量超5亿次。阿联酋迪拜电视台主持人苏丹·阿尔巴卢什提出“多语种传播战略”:“我们需用西班牙语、法语等更多语言讲述上合故事,让非洲、拉美观众也能感受到‘上海精神’的共鸣。”

青年与文化:播种“民心相通”的种子

在河南郑州,上合组织媒体智库峰会以“九张海报”串联起中原与欧亚的合作脉络:从“钢铁驼队”中欧班列到“空中丝路”卢森堡货航,从信阳毛尖远销中亚到许昌假发走进俄罗斯市场,河南以“智造”与“文化”双轮驱动,将“上合朋友圈”拓展至民生领域。吉尔吉斯斯坦记者萨玛特感叹:“在郑州国际会展中心,我尝到了用中亚小麦酿造的啤酒,这比任何数据都更能说明上合合作的深度。”

青年文化交流营则成为“民心相通”的孵化器。来自上合组织国家的50名青年记者在天津体验非遗技艺、参与社区志愿服务,并用短视频记录所见所闻。塔吉克斯坦青年阿米尔的vlog《我在天津学煎饼果子》获得百万播放,评论区里,天津网友与塔吉克斯坦观众用中俄双语交流烹饪技巧,上演了一场跨越万里的“云互动”。

全球视野:从“朋友圈”到“命运共同体”

上合组织媒体合作的深化,正推动“上海精神”从区域共识升华为全球价值。埃及《消息报》总编辑乌萨马·赛义德指出:“在单边主义抬头的背景下,上合媒体需共同发声,捍卫多边主义。”伊朗《德黑兰时报》则提议建设“地区媒体网络”,通过人工智能翻译技术打破语言壁垒,让上合声音直达全球受众。

外交部欧亚司参赞崔国杰透露,中方作为轮值主席国,已策划100余项人文交流活动,包括上合组织国家电影节、青年科学家论坛等。这些举措与媒体合作形成合力,共同构建“上合话语”体系。正如人民日报社社长于绍良所言:“媒体不仅是信息的传播者,更是文明的对话者。通过讲好上合故事,我们能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东方智慧。”

(完)

(责编: admin)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