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社会 >

48年前72秒“外星信号”谜团或迎突破:科学家揭示“哇哦”信号自然起源

发布时间:2025-08-30 15:16:19来源:
48年前72秒“外星信号”谜团或迎突破:科学家揭示“哇哦”信号自然起源

2025年8月30日 半个世纪前引发全球关注的“哇哦”(Wow!)信号,近日迎来关键研究进展。波多黎各大学阿雷西博行星宜居性实验室团队通过重新分析1977年原始数据,首次提出该信号可能由星际云中氢线的突然增亮引发,而非地外文明主动联络。这一发现为解开宇宙十大未解之谜之一的“哇哦”信号之谜提供了新方向。

历史回溯:72秒信号如何震惊科学界

1977年8月15日,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大耳朵”射电望远镜在监测人马座方向时,捕捉到一段持续72秒的异常窄带无线电信号。该信号强度达到峰值时,比宇宙背景辐射高出30倍,且频率精准锁定在1420.726 MHz(氢原子21厘米波段)。时任观测员杰里·埃曼(Jerry Ehman)在数据打印纸上用红笔圈出信号,并写下“Wow!”一词,这一标记成为该信号的永久代称。

尽管后续40余年,全球多国射电望远镜针对同一区域展开超百次观测,均未发现重复信号,但“哇哦”信号仍被视为SETI(搜寻地外文明计划)史上最具争议性的发现之一。其强度之高、持续时间之长,以及频率与氢原子跃迁的巧合,一度被解读为外星文明向银河系发送的“打招呼”信号。

技术突破:48年后“太空考古”重现真相

2025年8月,阿雷西博实验室团队在arXiv预印本平台发布最新研究,通过三项关键技术革新,对“哇哦”信号进行了系统性重新分析:

  1. 数据修复与数字化:1977年原始数据以纸质打印形式保存,部分页面因年代久远出现褪色。志愿者团队耗时20年,利用光学字符识别(OCR)技术将7万页数据转化为数字档案,并修正了时钟偏差、滤波器标签错误等历史遗留问题。
  2. 信号参数修正:研究团队将信号来源方向精度提升三分之二,定位至人马座内一片直径约2光年的区域;同时将频率修正至1420.726 MHz,较原始记录偏移0.271 MHz。这一调整暗示信号源可能存在高速自转特性,如磁星或中子星。
  3. 强度重新测算:信号峰值流量密度达250詹斯基(Jansky),远超此前认知。这一强度需发射源具备极端能量释放能力,但研究指出,若信号由磁星耀斑撞击氢云引发,其能量规模可被自然解释。

自然成因新说:星际云“恶作剧”

研究团队提出,信号可能源于磁星耀斑与氢云的相互作用。磁星是超磁化中子星,其表面磁场强度可达地球的万亿倍。当磁星爆发释放的软伽马射线撞击富含中性氢的星际云时,可能触发氢原子能级跃迁,导致21厘米波段辐射骤增。这一过程可持续数分钟,与“哇哦”信号的72秒持续时间高度吻合。

“我们排除了人为干扰、卫星反射、彗星活动等可能性。”项目负责人门德斯(Mendes)表示,“尽管无法完全否定外星文明假说,但自然成因的解释在能量机制、空间定位和频率特征上更具合理性。”

科学争议:外星文明假说仍未彻底出局

尽管新研究为自然成因提供了有力证据,但部分科学家仍持保留态度。欧洲太阳望远镜基金会主任赫克托·索卡斯·纳瓦罗(Héctor Socas-Navarro)指出:“若信号由氢云增亮引发,其能量释放规模需达到太阳耀斑的百万倍,而此类极端事件在银河系中极为罕见。”此外,信号未复现的特性仍困扰学界——若为自然现象,同一区域应存在重复爆发的概率。

对此,研究团队回应称,磁星耀斑与氢云的相互作用具有高度随机性,且“大耳朵”望远镜的观测窗口恰好覆盖信号爆发时段。未来计划通过平方公里阵列射电望远镜(SKA)对目标区域进行长期监测,以验证自然成因假说。

公众热议:从科幻狂想到科学实证

“哇哦”信号的重新解读引发全球关注。中国科幻作家刘慈欣评论称:“这一发现再次证明,宇宙的复杂性远超人类想象。即使最终证实为自然现象,其物理机制本身也将成为宝贵的知识财富。”

社交媒体上,网友将此次研究与《三体》中“红岸基地”情节对比,调侃“人类终于不用担心被外星文明定位”。而SETI研究所首席天文学家塞思·肖斯塔克(Seth Shostak)则强调:“无论答案如何,‘哇哦’信号已推动射电天文学技术进步,这或许是其最珍贵的遗产。”

(完)

(责编: admin)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