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国内 >

“7% 收益要等 70 年?” 被郎咸平炮轰 “七大坑”,香港保险还能买吗?

发布时间:2025-07-09 10:21:47来源:
原香港中文大学金融学系讲座教授郎咸平近日抛出的这记 “惊雷”,瞬间引爆了本就火热的内地赴港投保热潮。

就在其言论引发海量转发与激烈争论的同时,无数内地客户刚刚在 6 月底蜂拥香港,争抢预期收益高达 7% 的港险 “末班车”,因为 7 月 1 日起,香港保监局已将分红险演示利率上限从 7% 下调至 6.5%。

在郎咸平看来,大部分香港保险精心设计的骗局背后,实际隐藏着七个大坑,具体包括:7% 的稳定回报难如登天、提前领取有惩罚、不同产品收益相差上百万、疾病保险容易被拒赔、打官司律师费高昂、外汇管制、在内地签署的保单无效。

虽然其关于外汇管制、签署问题、告知责任、提前领取责任的提醒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但他近乎全盘否定的论断,依旧在业内激起强烈反弹。业内强调,香港主流储蓄险的本质就是以 “牺牲流动性换取较高长期收益”,其核心价值在于长线持有,而衡量分红真实性的关键指标 ——“分红实现率”,香港保险业这一指标的平均水平超过 90%。

一边是知名学者 “七大坑” 的严厉指控,一边是市场的抢购热潮与业内的据理力争,这场围绕港险的 “罗生门” 将无数潜在投保人推向了选择的十字路口:香港保险,还能买吗?

7% 收益要等 70 年?

郎咸平称,拿到 7% 的稳健回报难如登天,比如,今年 30 岁投保,一定要活到 100 岁,才能得到 7% 的稳健回报率。

据悉,港险保单的账户价值通常包含保证部分和非保证分红,其中保底特别低,保底的年投资回报率大概在 0.5%,高达 6%~7% 的预期收益成为其吸引客户的关键因素。

以一款今年 6 月热销的 “XX 多元货币计划” 为例,测算显示,预期第 60 个保单年度复利是 6.8%,在第 70 个保单年度复利是 7.1%。以 5 年期供款,年交保费 5000 美元方案为例,预计在第 15 个保单年度退保金额能收回本金 2.5 万美元,在此之前退保将损失部分本金。

实际上,对于 7 月 1 日港险预期收益 “限高”,香港保监局此前发布文章表示,近年业界在分红保单演示利率的竞争愈演愈烈,有个别保险公司以很高的预期回报作招徕,这没有充分考虑分红保单当中非保证回报部分的波动性和风险,从而作出过于乐观的回报预测,导致有可能出现保险公司未能按规定确保投保人有合理机会获得预期非保证回报的情况。

因此,关注衡量分红险产品实际分红情况的分红实现率就显得尤为重要。精算视觉创始人牟剑群表示,挑选公司和产品的时候,要充分参考这家保险公司的分红实现率,香港保监局从 2016 年 1 月 1 日起就已经要求各家保险公司在官网披露自己的分红实现率了,虽然有公司的部分产品表现确实不佳,但不可否认的是,也有部分公司连续多年分红实现率都非常不错,相信理性的客户在购买前一定会充分了解这家公司和这个产品的优劣势,客观选择。

提前领取收益,损失一套房首付?

郎咸平称,港险 7% 收益难达到,同时佣金高。背后的一大坑在于:提前领取收益有惩罚,比如说第五年提现,会导致后面 30 年总收益缩水,相当于在大城市损失一套房的首付。因此必须是长线投资。

“分红收益本身就是不保证的,这一点客户在购买分红险的时候需要充分认知,并且参考这家保险公司过往的分红实现率与分红险经营理念。” 在牟剑群看来,不应该因为分红收益不保证,或者是分红收益有可能不及预期就说是一场 “骗局”,股票、基金等投资收益也都带有不确定性。

“香港保单早期现金价值很低,投保时的产品计划书和风险提示中都已经把这些点写得很清楚,这些部分是属于重点的风险提示。” 牟剑群称,客户投保香港的分红险,只要没有受到偏颇的观点影响,应该都是知道这张保单是需要长期持有的。

不同产品收益相差上百万?

郎咸平还表示,不同的保险产品同样投入但收益相差上百万,也是一大坑。因为他们拿保费去做高风险投资,大涨就赚了,大跌就亏了。

“保险公司对比例投资有严格风险控制,不是赌博。” 资深保险精算师徐昱琛表示,在众多产品中,个别保单因特定原因未达预期实属可能,但这不代表行业普遍现象。他解释称,由于香港保单的股债资产配置中,债券收益率更高,因此其整体投资回报率和预期回报通常要高于国内同类人民币产品。

此外,徐昱琛特别强调香港分红险产品的长期属性:“香港保险的利益演示本身具有清晰的长期属性,通常 10 年内收益较低,20 年可能达 4%~6%,30 年后逐步增长,演示复利要达 6.5% 以上通常需 40~50 年的持有期。其计划书明确载明,长期复利目标是精算假设的一部分,符合产品设计逻辑。”

北京联合大学商务学院金融系教师杨泽云表示,不论是香港保险,还是内地保险,都有前期现金价值高的,也都有现金价值低的。以一款短期现金价值高的港险产品为例,首日退保价值为所交保费的 85%,4 年时间可以回本。

在其看来,保险的主要作用是保险保障,不是理财。虽然随着保险的发展,养老保险、年金保险、终身寿险、两全保险等具有较强的储蓄属性,甚至因此具有较强的投资属性,但是这是以牺牲流动性为代价的。既要安全性,又要收益性,还要流动性,这是悖论,是不现实的。

疾病保险无限告知难理赔,被拒赔官司打不起?

郎咸平称,香港的疾病保险严进宽出,采取无限告知,如果未告知会被拒赔;此外,香港保险必须在香港签署,如果保单是通过香港的业务员在内地签署的,这种保单就属于地下保单,在法律上是无效的。

郎咸平还称,香港保险索偿投诉局只处理 120 万港币以上的纠纷,超过这个数额只能去法院。在香港打官司,律师费比理赔金还要高。律师费按小时计算,普通律师 3000 块,资深大律师 5000 块,妥妥的花钱买教训。

对此,杨泽云认为,香港保险维权成本高是真的。且香港保险投诉局的数据显示投诉成功概率低。

根据香港保险投诉局 2024—2025 年报,过去五年投诉结案数维持在 350 例左右。2024 年 356 例中,有 154 例表面证据不成立,占比 43%;双方和解 101 例,占比 28.5%;撤销投诉 59 例,占比 16.5%;维持保险公司决定 32 例,占比 9%;索偿得直 9 例,占比 2.5%;建议通融处理 1 例,占比 0.5%。

对此,也有业内人士认为,不能因为极少数纠纷案例,就否定整个行业的理赔服务。

在牟剑群看来,如果在投保的时候做好如实告知,提供的核保资料和材料都是真实的,遇到 “拒赔” 的可能性并不高,因为香港保险公司也都是按规则办事,讲信誉,不会轻易耍流氓。香港保险业有一个香港保险投诉局(Insurance Complaints Bureau),对于赔偿金额 150 万港币以下的案例,会免费帮助民众受理。“如果真的遇到大额纠纷,在香港找律师确实比较昂贵。” 他称。

据悉,购买香港保险需要亲赴香港投保,通过保单持有人的银行卡交费。关于地下保单的问题,在牟剑群看来,这种保单目前在香港几乎是不存在的,保险经纪公司或保险代理人签地下保单,牌照非常容易被吊销,并且可能会终身禁入行业。

徐昱琛还指出,内地机构或个人只能对香港保险进行转介绍,即不能直接做保险销售和产品介绍,但可以把有意向的内地客户介绍给香港的保险经纪公司和经纪人,由香港保险经纪公司来提供签单服务。

消费者购买香港保险,应该如何规避风险?

此外,郎咸平还称,国家外汇管理局去年 1 月份的新规定,境内居民每年可以购汇等值 5 万美元的保险,单笔跨境保险支付超过人民币 50 万元,要自动上报反洗钱系统。

对此,有网友认为,其提出的外汇管制、保单签署问题、无限告知责任等问题是内地客户需要关注的问题。那么,消费者购买香港保险,应该如何保证合规、规避风险呢?

针对外汇风险,牟剑群建议,消费者在购买香港保险时,需要提前了解香港银行账户的开户政策和流程,确保持有有效的香港银行账户,且在购汇、汇款过程中严格遵守国家外汇管理规定,避免因违规操作导致资金冻结或其他风险。

对于保单签署,消费者务必亲赴香港,在香港境内完成整个投保流程,确保与持有合法执照的保险营销员对接,仔细阅读并签署保险合同,以保障保单的法律效力。

关于健康告知,消费者要秉持诚信原则,如实填写个人健康状况等相关信息,避免因隐瞒或不实告知影响后续理赔。若对健康告知内容存在疑问,可咨询专业的保险顾问或医生。

在产品选择上,消费者要充分了解产品细节,包括保障范围、收益构成、费用扣除、退保规定等。尤其对于分红险,要参考保险公司过往的分红实现率,不能仅被高演示收益所吸引。同时,要结合自身的财务状况、风险承受能力、投资目标和保险需求,选择最适合自己的产品。

最后,在选择保险机构和代理人时,应优先考虑经营时间长、规模大、信誉良好的保险公司,以及专业素质高、服务态度好、无不良记录的保险代理人或经纪人。可通过查阅保险公司的官方资料、行业评价,以及向其他投保人咨询等方式进行筛选。
(责编: admin)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