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将目光投向当下体育现象,江苏省首届城市足球联赛 —— 被网友亲切称为 “苏超” 的赛事,正以独特姿态闯入大众视野。从民族志角度而言,体育绝非简单的身体竞技,而是深嵌于社会文化脉络中的复杂实践。“苏超” 不仅是一场足球的狂欢,更是江苏地域文化、社会关系与民众情感的生动展演,映射出地方精神在体育场域中的重塑与激活。
“苏超” 由江苏省体育局与各设区市政府联合主办,赛程为期 7 个月,涵盖 85 场比赛,分常规赛和淘汰赛。其参赛队伍来自江苏 13 个设区市,打破传统足球赛事准入边界。队伍构成多元,既有职业球员,也有个体工商户、大学生、高中生等业余选手 。这种 “你行你上” 的组队模式,模糊了职业与业余界限,赋予赛事别样活力。在组织架构上,官方主导搭建平台,从场地筹备、裁判选派到赛事宣传,提供基础保障,同时充分调动民间力量,鼓励各城市自主筹备主场赛事,融入地方特色元素,形成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结合的组织体系。
江苏 “十三太保” 各自拥有独特产业与文化底蕴,经济发展上均实力强劲,无需省会资源反哺且全部跻身全国 GDP 百强。长久以来的暗自较劲,在 “苏超” 赛场找到宣泄口。各地球迷对家乡球队狂热支持,比赛被赋予城市荣誉之战内涵。例如南京与无锡对决,被演绎成盐水鸭与水蜜桃的地域特色碰撞;徐州与宿迁比赛,因楚汉历史渊源被称为 “楚汉之争” 。每一场赛事都成为地域认同强化的契机,球迷通过呐喊助威、制作特色标语等方式,彰显对家乡城市的热爱与归属,在竞争对抗中,地方荣誉感被无限放大。
江苏历史文化悠久,各城市文化传统在 “苏超” 得到传承与创新。常州梳篦、扬州剪纸等地方非遗元素融入赛场装饰;苏州评弹、徐州梆子等传统艺术形式在赛前表演亮相 。同时,网络时代催生全新文化表达,“比赛第一,友谊第十四”“从常州到吊州再到巾州再到丨州,留给常州的笔画不多了” 等网络热梗频出,以幽默诙谐方式传播赛事,将古老地域文化与现代网络文化巧妙融合,吸引更多年轻群体关注,实现文化传承创新,赋予地方精神新活力。
“苏超” 促使球迷群体形成紧密社交网络。现场观赛时,球迷们身着代表家乡城市颜色服饰,自发组成助威方阵,通过整齐口号、特色助威道具营造热烈氛围,彼此交流互动,分享对比赛看法。线上,社交媒体平台相关话题热度居高不下,球迷组建讨论群组,实时交流赛事信息、分析战术、制作精彩瞬间表情包等 。跨城市球迷因赛事产生联系,虽支持队伍不同,但围绕足球展开友好交流探讨,拓展社交边界,丰富社交生活。
赛事促进城市间交流合作。比赛期间,客场球迷前往对方城市观赛,带动当地文旅消费。常州与扬州比赛时,常州向扬州游客免费开放 A 级景区,餐饮店邀请品尝特色美食天目湖鱼头,端午假期首日迎来 6 万多名扬州游客 。镇江和宿迁比赛,镇江国家级景区对宿迁市民免费,球迷凭门票可九折品尝特色美食。各城市以赛事为契机,展示城市形象、文化特色,加强经济往来,在竞争同时促进区域合作,推动地方关系重构与优化。
从民族志视角审视,“苏超” 超越足球比赛本身,成为江苏地方精神再激活的关键场域。它以体育为媒介,强化地域认同、传承创新文化,重构社会互动关系。“苏超” 成功表明,体育在地方文化建设、社会关系协调中具有不可忽视作用。在其他地区发展体育赛事、挖掘地方精神时,“苏超” 提供宝贵经验,即注重赛事参与多元性、文化融合创新性与社会互动促进性,通过体育赛事凝聚地方力量,推动地方可持续发展,让地方精神在体育律动中焕发新光彩 。
(责编: admin)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