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7日夜空盛宴:今年我国唯一全程可见“血月”即将上演
9月7日夜空盛宴:今年我国唯一全程可见“血月”即将上演
2025年9月7日晚至8日凌晨,一场罕见的天文奇观——月全食将现身我国夜空。此次月全食不仅是今年我国境内唯一全程肉眼可见的月全食,更因其全食阶段月亮呈现神秘暗红色(俗称“血月”)而备受瞩目。根据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及多地天文机构预报,这场持续5小时27分钟的天象盛宴,将让公众有机会目睹“红月高悬”的壮丽景象。
天象时间表:精确到分钟的观测指南
本次月全食各阶段时间如下(北京时间):
- 半影食始:9月7日23时28分(月球开始进入地球半影,肉眼几乎不可见)
- 初亏:9月8日00时27分(月球开始进入地球本影,偏食阶段开始)
- 食既:01时30分(月球完全进入本影,全食阶段开始,月亮逐渐变红)
- 食甚:02时12分(月球中心与地球本影中心最接近,颜色最深)
- 生光:02时53分(月球开始脱离本影,全食阶段结束)
- 复圆:03时57分(月球完全脱离本影,偏食阶段结束)
- 半影食终:04时55分(月球完全脱离半影,月食结束)
其中,全食阶段(血月)持续1小时22分钟,从01时30分至02时53分,月亮将呈现古铜色至暗红色调,成为观测的核心时段。
观测条件:白露节气下的“天时地利”
此次月全食恰逢农历七月十六的“白露”节气,虽未至深秋,但夜间气温已逐渐凉爽,适合长时间户外观测。天文专家指出,9月的满月高度适中,全食阶段月亮几乎位于天空最高点,视野开阔,且我国东部、中部地区天气晴朗概率较高,为观测提供了有利条件。
值得关注的是,土星将与血月同框。在月全食期间,土星将位于月亮附近,形成“红月伴星”的罕见景象。公众可通过望远镜或肉眼同时欣赏到月亮的暗红色与土星的金色光环,堪称“双星伴月”的升级版。
科学原理:地球大气层折射出的“红色滤镜”
月全食时,地球运行至太阳与月球之间,完全遮挡了直射月球的阳光。然而,部分太阳光在穿过地球大气层时发生折射,其中波长较长的红光穿透能力最强,能够抵达月球表面并反射回地球,形成暗红色的“血月”。这一过程与日落时天空呈现红色的原理相似,均源于大气对短波长光(如蓝光)的散射和对长波长光(如红光)的透射。
观测建议:无需设备,但需避开光污染
- 地点选择:避开城市灯光,选择东西方视野开阔处(如郊外、山顶或湖边),以捕捉月亮从东方升起的完整过程。
- 设备准备:肉眼即可清晰观测,使用双筒望远镜或天文望远镜可捕捉更多细节(如月面环形山)。摄影爱好者可准备长焦镜头、三脚架及快门线,记录血月变化。
- 天气关注:若观测地阴雨或多云,可通过直播平台(如国家天文台、上海天文馆官网)在线观看。
文化联想:从“凶兆”到科学奇观的认知变迁
历史上,“血月”常被赋予神秘色彩。中国古代典籍记载,血月现世常与战乱、灾荒相关联,如1644年明朝灭亡前夕、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前均出现血月。然而,现代科学已揭示其本质为地球大气层的光学现象,消解了传统迷信。此次月全食前夕,多地天文馆、科技馆将举办科普讲座,引导公众以科学视角欣赏天象。
全球视角:东亚最佳,欧洲可见“血月初升”
本次月全食的可见范围覆盖亚洲、大洋洲及北美洲东部。其中,我国、日本、韩国等地处于最佳观测区,可完整目睹全过程;英国、欧洲部分地区虽无法看到全食初始阶段,但可在月球升起时欣赏到“血红色月亮初升”的独特景象。
结语
这场五年一遇的“血月”盛宴,既是天文爱好者的狂欢,也是公众感受宇宙之美的契机。无论选择户外守候还是线上参与,都请记住:9月7日夜,抬头望向东方天空——那里,一场跨越亿万年的光影魔术正在上演。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