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多地曝出儿童铅暴露事件,让 “铅中毒” 这一话题再次引发公众关注。医学上常说血铅半衰期约为 28 天,这让不少人产生疑问:进入人体内的铅是否能彻底清除?记者就此采访了多位中毒防治与职业病医学专家。
“血铅半衰期约 28 天,指的是血液中铅浓度下降一半所需的时间,这并不意味着 28 天后体内铅就能完全消失。”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职业病科主任医师赵金垣解释,铅进入人体后,会经历 “血液 - 软组织 - 骨骼” 的分布过程:
- 进入人体的铅,约 90% 会在数小时内随血液流向全身,其中约 5% 滞留于肝、肾、脑等软组织,半衰期约为 1-2 个月;
- 剩余 95% 则会逐渐沉积到骨骼中,与骨骼中的钙结合形成稳定化合物,骨骼中的铅半衰期可长达 10 年以上,甚至数十年,堪称铅在体内的 “长期仓库”。
这意味着,血液中铅的代谢速度较快,但骨骼中沉积的铅会像 “定时炸弹”,在人体缺钙、骨折、更年期等钙代谢活跃时重新释放到血液中,导致血铅浓度再次升高,形成 “二次暴露”。
对于急性铅中毒(如短期内吸入高浓度铅烟、误服铅化合物),医学上已有成熟的驱铅治疗方案。北京协和医院急诊科副主任朱华栋介绍:“通过依地酸钙钠、二巯丁二钠等螯合剂药物,可促进血液和软组织中的铅排出,通常 2-3 个疗程就能显著降低血铅水平,缓解恶心、腹痛、贫血等症状。”
但对于长期低剂量铅暴露导致的慢性蓄积(如长期接触含铅油漆、空气污染、不合格食品),彻底清除体内铅则难度极大。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职业卫生与中毒控制所研究员李海生指出:“骨骼中的铅沉积一旦形成,现有药物难以有效清除。即使血铅检测结果恢复正常,骨骼中残留的铅仍可能持续影响人体健康,尤其对儿童神经系统发育、成人肾脏功能造成潜在损害。”
儿童是铅中毒的高危人群。由于儿童消化道对铅的吸收率(约 50%)远高于成人(约 10%),且血脑屏障尚未发育完善,铅更易进入大脑影响神经发育。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儿童与青少年保健科主任盛晓阳强调:“儿童骨骼中的铅占比更高,且生长发育过程中钙需求大,铅更易从骨骼释放到血液中,反复损伤身体。”
专家一致认为,铅中毒的核心在于预防。日常生活中应注意:
- 避免儿童接触含铅玩具、彩色蜡笔、旧房屋墙皮(含铅油漆);
- 减少食用皮蛋、爆米花等传统高铅食品,选择正规渠道食材;
- 从事铅作业(如蓄电池制造、焊接)人员需做好防护,工作后彻底清洁再接触家人;
- 定期对高危人群(如儿童、铅作业者)进行血铅检测,早发现早干预。
“目前医学手段无法将体内铅‘彻底清除’,但通过干预可将其控制在安全范围,避免健康损害。” 赵金垣强调,健康成人血铅浓度低于 100 微克 / 升时,通常无需药物治疗,通过脱离污染源、补充钙、铁、锌等矿物质(减少铅吸收),即可逐步降低体内铅负荷。
对于家长关心的 “儿童血铅升高后能否恢复正常发育”,盛晓阳表示:“只要及时脱离铅暴露并干预,多数轻度铅中毒儿童的生长发育和智力水平可逐步追赶,但重度铅中毒造成的神经损伤可能不可逆。因此,早期预防和检测至关重要。”
业内专家呼吁,公众应理性看待铅代谢特点,不必因 “无法彻底清除” 而恐慌,更应重视源头防控,减少铅暴露风险,这才是守护健康的关键。
(责编: admin)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