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肉现彩虹色要丢弃?专家辟谣:这是光学现象,多数情况可放心食用
彩虹色反光从何而来?专家揭秘“光栅效应”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专家委员会成员、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教授李再贵表示,牛肉出现彩虹色反光的主要原因是“反射式光栅衍射效应”。牛的肌肉由大量平行排列的肌纤维组成,当肉被垂直于肌纤维方向切割时,断面会形成规则的凹凸状结构,类似微型光栅。当光线以特定角度照射时,会在这些结构间发生反射和折射,将白光分解为绿色、黄色、橙色等彩色光谱,这一现象与肥皂泡表面的彩虹色原理相同。
“这种效应在肉类中普遍存在,不仅牛肉会出现,羊肉、鸡肉、鱼肉甚至猪肉也可能发生。”李再贵补充道。据研究,牛肉半腱肌(牛腱子部位)的彩虹色反光发生率高达80%以上,背最长肌约为21%,而腰大肌、股二头肌等部位则较少出现。
彩虹色反光≠变质,三招辨别肉品安全
尽管彩虹色反光多为正常现象,但消费者仍需警惕肉类变质风险。专家建议通过以下方法区分:
- 观察角度变化:正常光栅效应会随观察角度改变呈现色彩流动(如彩虹色逐渐消失或变为其他颜色),而变质肉的异常颜色(如褐红色、灰绿色)则固定不变。
- 触感与气味检查:新鲜牛肉质地紧实有弹性,按压后迅速回弹;变质肉则松软发黏,并伴有酸臭味或腐臭味。
- 关注储存条件:新鲜牛肉需冷藏保存,并在3天内食用完毕;若超过保质期或储存温度过高(如常温放置超过2小时),即使无彩虹色也可能变质。
加工方式影响彩虹色出现频率
研究发现,牛肉的加工方法会显著影响彩虹色反光的显现:
- 切割方式:垂直肌纤维切割的整块或整片肉更易出现彩虹色,而手撕肉或滚揉处理的肉因肌纤维结构杂乱,反光现象较少。
- 卤制与腌制:此类加工方式能保留更多水分,增强光线反射,使彩虹色更明显。例如,酱牛肉表面常因油脂与光线作用形成彩色油膜。
- 添加剂影响:盐、亚硝酸盐等添加剂可能使肌原纤维排列更规则,从而增加彩虹色出现概率,但符合国家标准的添加剂使用不会危害健康。
国际研究佐证:彩虹色是新鲜标志之一
上世纪70年代,科学家已针对肉类彩虹色反光现象展开系统研究。美国肉类科学协会(AMSA)2024年发布的《肉类光学特性指南》明确指出,彩虹色反光是肌肉纤维完整性的表现,通常与肉品新鲜度正相关。日本食品研究机构也通过实验证实,腐败菌会破坏肌纤维结构,导致彩虹色减弱或消失。
消费者误区:莫将“物理现象”当“化学污染”
部分网友担忧彩虹色反光是人工色素或化学物质所致。对此,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专家表示,我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 2760-2024)严格限制肉类添加剂使用范围,正规渠道购买的牛肉无需担心非法添加问题。“若肉品因使用色素导致颜色异常(如荧光绿、紫黑色),则需警惕,但这种情况极为罕见。”专家强调。
行业建议:加强科普,减少食物浪费
据统计,因误解彩虹色反光而丢弃的牛肉每年达数万吨,造成严重资源浪费。中国肉类协会秘书长陈伟呼吁,企业应在包装上标注“彩虹色反光为正常物理现象”的提示,同时建议商超、菜市场通过科普海报、现场讲解等方式帮助消费者正确认知。
专家提醒:若牛肉出现彩虹色反光,可先通过角度变化观察是否消失,再结合触感、气味和储存条件综合判断。只要肉品无异味、质地正常且在保质期内,即可放心食用。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