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国内 >

北京轨道交通列车最高运行速度将提升至每小时120公里,快线网络建设迈出关键一步

发布时间:2025-08-23 11:19:34来源:

北京轨道交通列车最高运行速度将提升至每小时120公里,快线网络建设迈出关键一步

2025年8月23日——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今日正式发布修订后的《城市轨道交通工程设计标准》(DB11/T 995-2025,以下简称《标准》),明确将轨道交通列车最高运行速度由每小时100公里提升至120公里,并新增快慢车运行、灵活编组、全自动运行等核心技术要求。该标准将于2026年1月1日正式实施,标志着北京轨道交通迈入“提速度、优服务、强韧性”的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速度升级:构建“30分钟通勤圈”

截至2024年底,北京城市轨道交通运营总里程已达879公里,日均客运量近1000万人次,稳居全球前列。此次《标准》修订将最高运行速度提升至120公里/小时,为构建“市域快线+地铁普线”双层网络提供技术支撑。根据规划,未来北京将通过快线串联城市副中心、三大科学城、机场及重点功能区,实现“中心城30分钟直达新城、新城间1小时直达”的目标。

快慢车模式首次写入标准
《标准》首次明确快慢车运营效率指标:快车旅行速度不宜低于最高设计速度的60%(即72公里/小时),慢车旅行速度不宜低于40%(即48公里/小时)。以北京地铁19号线为例,其南起新宫站、北至牡丹园站,全长22.4公里,按现行100公里/小时设计时速计算,全程需约25分钟;若按120公里/小时时速及快慢车模式优化,快车全程可缩短至20分钟以内,慢车则通过增加停靠站提升沿线服务覆盖率。

服务升级:人性化设计贯穿全流程

《标准》聚焦乘客体验,新增多项便民服务条款:

  • 长距离换乘优化:换乘通道长度超过120米时,需设置自动步道。例如,西直门站作为2号线、4号线、13号线三线换乘枢纽,日均换乘客流超30万人次,未来改造中将引入自动步道以缓解高峰压力。
  • 旅游服务设施:在故宫、环球度假区等旅游站点周边,统筹设置旅游服务中心、行李寄存处及多语种导览系统。
  • 便民商业空间:允许在站厅非疏散区设置零售商铺、自助服务区及文化展览场地,打造“轨道上的微生活圈”。

安全升级:全链条防御极端灾害

针对近年来极端天气频发,《标准》提出“以防为主、刚柔结合、多道设防”的防灾原则:

  • 防水淹设计:对拱顶等混凝土易渗漏部位加强注浆,对变形缝、穿墙管等渗漏多发点采用弹性密封材料,并要求防水材料寿命不低于30年。
  • 智能监测系统:在隧道、车站等关键区域部署水位传感器、结构健康监测仪,实时预警水灾、地震等风险。
  • 应急疏散强化:明确地下车站疏散通道宽度不低于3米,并设置双向自动扶梯及无障碍电梯。

技术升级:绿色智能引领未来

《标准》全面支撑装配式智能建造技术,推动轨道交通“像搭积木一样造车站”:

  • 装配式车站:采用预制构件拼装施工,减少现场湿作业,工期缩短30%以上。例如,北京地铁3号线朝阳公园站已试点应用装配式技术,实现“零扬尘、低噪音”施工。
  • 节能新装备:要求列车采用永磁同步电机,能耗降低15%;照明系统全面应用LED灯具,能效等级不低于2级,并配备智能调光功能。
  • 全自动运行系统:支持列车自动唤醒、休眠、洗车及正线运行,运营人员减少50%以上。目前,北京地铁燕房线、19号线已实现全自动运行,未来将向全网络推广。

行业影响:全国轨道交通标准革新范本

北京市规划自然资源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标准》修订历时3年,调研了东京、伦敦等国际大都市轨道交通经验,并结合北京超大规模网络运营实际制定。专家指出,北京作为全国首个将120公里/小时时速写入地方标准的城市,其技术条款将为上海、广州等城市提供重要参考,推动中国轨道交通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型。

结语
从“走得了”到“走得好”,北京轨道交通正以速度、服务、安全的全面升级,重塑超大城市出行生态。随着2026年新标准实施,一条更高效、更舒适、更绿色的“轨道上的京津冀”正加速成型。

(责编: admin)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