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一地研究生月薪三千引热议,招聘方:按临聘标准定薪,含五险一金
招聘公告:学历与薪资的“倒挂”争议
根据海口市龙华区发改委8月11日发布的公告,此次招聘的临时聘用人员薪资标准明确:研究生学历月薪3000元,本科学历2700元。公告同时注明,该薪资已包含个人需缴纳的五险一金部分,实际到手收入需扣除约315元(以五险一金缴纳比例计算)。此外,临时聘用人员虽享有高温补贴、交通费、体检等福利,且年度考核合格者可获年终奖,但薪资基本固定,不会逐年提升。
这一标准与当地市场行情形成强烈对比。据职友集统计,2025年海口研究员岗位中,53.9%的职位月薪在6000-10000元之间,应届生平均薪资达9000元/月,硕士学历岗位中71.9%月薪在8000-15000元之间。即便在临时工岗位中,龙华区水务局、资金与资产服务中心等单位发布的同类招聘公告,也均采用相同薪资标准,进一步印证了这一现象的普遍性。
招聘方回应:临聘与在编“双轨制”
面对舆论质疑,龙华区发改委工作人员于8月18日回应称,临时聘用人员薪资与事业单位正式在编员工“完全不同”,其标准是根据岗位要求和当地临聘人员市场行情制定。“临时工岗位流动性大,薪资稳定性要求低,因此采用固定薪酬模式。”该工作人员强调,临时聘用人员虽无编制,但可通过考核长期留任,且若想获得编制仍需参加事业单位统一考试。
对于薪资是否过低的问题,招聘方表示,临聘岗位本身定位为“辅助性、临时性工作”,薪资水平已包含五险一金等福利,且年终奖、补贴等额外收入可部分弥补基础薪资不足。然而,这一解释并未平息争议。有网友计算,扣除五险一金后,研究生实际到手月薪仅约2685元,在海口市平均房租超2000元/月的情况下,生活压力可想而知。
社会反响:学历贬值还是用工理性化?
事件在网络引发热议,网友观点呈现两极分化。支持者认为,临聘岗位本身具有“过渡性”特征,薪资水平应由市场供需决定,且五险一金的保障已属合理;反对者则指出,研究生学历需投入大量时间与经济成本,3000元月薪不仅难以覆盖生活成本,更可能打击高学历人才就业积极性。
更深层的争议在于,这一现象是否折射出学历贬值趋势。职友集数据显示,2020年海口研究员工资尚达7800元/月,2025年应届生平均薪资虽升至9000元,但临时工岗位的低价化趋势明显。有专家分析,部分基层单位为压缩人力成本,将正式岗位职能拆解为多个临时工岗位,导致“高学历低薪资”现象频发。
政策背景:临聘人员管理的“模糊地带”
根据《劳动合同法》,临时聘用人员与用人单位需签订书面劳动合同,薪资不得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海口市2025年最低工资为1830元/月)。龙华区临聘岗位薪资虽高于最低标准,但其与市场行情的差距仍引发对用工合理性的质疑。
此外,临聘人员“同工不同酬”问题长期存在。尽管招聘方强调临聘与在编岗位“职责不同”,但实际工作中,临时工常需承担与正式员工相似的工作量,甚至面临“编制内推诿、临时工背锅”的困境。此次事件中,网友对“研究生干临时工”的调侃,本质是对基层用工制度公平性的质疑。
后续进展:多部门暂未介入,争议持续发酵
截至8月19日,海口市人社局、龙华区政府尚未就此事发布官方回应。记者搜索发现,龙华区水务局、资金与资产服务中心等单位近期发布的临聘招聘公告中,仍沿用“本科2700元、研究生3000元”的薪资标准,显示这一现象短期内难以改变。
结语
海口研究生月薪三千事件,既是基层用工制度与市场行情碰撞的缩影,也是高学历人才就业焦虑的集中体现。在“稳就业”与“控成本”的平衡中,如何保障临时工群体的合法权益,避免“学历贬值”演变为社会结构性矛盾,仍需政策制定者与用人单位深入思考。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