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社会 >

夜宵顶流小龙虾为何“不香”了?市场供需失衡与消费理性化下的行业转型阵痛

发布时间:2025-08-20 15:51:56来源:

夜宵顶流小龙虾为何“不香”了?市场供需失衡与消费理性化下的行业转型阵痛

从“夏日标配”到“闭店潮涌”,曾以“顶流”姿态席卷夜宵市场的小龙虾,正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行业震荡。据餐宝典发布的《2024-2025中国餐饮品类闭店率》显示,2024-2025年小龙虾品类闭店率高达37.2%,较上一年度激增5个百分点,创下餐饮行业之最。这一数据背后,是供需失衡、消费理性化与行业同质化竞争的三重夹击。

供需失衡:产能过剩与价格倒挂的双重挤压

小龙虾的“退烧”始于供需关系的根本性逆转。2024年全国小龙虾养殖面积突破3050万亩,产量达345万吨,较2023年增长9.07%,其中东北、新疆等新兴产区年均增速超30%。然而,消费端需求却持续收缩,市场调研显示,2025年夏季小龙虾消费量同比下降8%,供需失衡导致产业链价格传导机制失灵。

以重庆双福国际农贸城为例,2025年五一期间“789钱”大虾批发价仅17元/斤,8月因高温减产飙升至40元/斤,但餐饮端因客流量减少难以提价,导致利润空间被压缩至临界点。杭州望江路某龙虾馆老板坦言:“进价40元/斤的龙虾,三斤成本120元,若售价低于100元根本无法覆盖房租、人工和水电费用。”这种“高进低出”的困境,迫使部分商家选择停业或转型。

消费理性化:从“网红狂欢”到“刚需替代”

小龙虾的“失宠”与消费者行为变迁密切相关。过去五年间,夜宵品类从“小龙虾独大”演变为“多元共存”,麻辣田螺、捞汁小海鲜等高性价比替代品快速崛起。00后消费者小李表示:“小龙虾现在更像‘生活调味剂’,而非刚需,点外卖或自制更划算。”

家庭消费场景的崛起进一步冲击堂食市场。在杭州农贸市场,四钱规格小龙虾最低仅15元/斤,搭配预制调料包即可复刻餐厅口味。这种“去餐厅化”趋势在二三线城市尤为明显,资阳某龙虾馆通过推出“无需剥壳的五彩虾仁”和“冰镇下酒虾”,将家庭客群占比提升至40%,但多数商家仍困于“重资产、低复购”的传统模式。

行业同质化:从“流量红利”到“创新内耗”

小龙虾行业的野蛮生长催生了严重的同质化危机。2018-2023年,全国新增龙虾企业数量从309家暴跌至80家,资本退潮后,行业进入“存量博弈”阶段。重庆南滨路某龙虾馆店长王磊透露:“2023年暑期日销2000斤很轻松,现在1000斤都难,客流量减少近四成。”

为突围红海,部分商家试图通过“口味创新”破局。潜江推出“水晶虾”“榴莲虾尾”“木姜虾”等128道新品,资阳开发出23种口味覆盖家庭、夜宵、文旅场景,但这些尝试尚未形成规模化效应。更严峻的是,预制菜和生鲜平台的崛起正在瓦解堂食根基——盒马“麻辣小龙虾”预制菜复购率达65%,叮咚买菜通过自建供应链将3斤装小龙虾价格压至99元,直接冲击中低端餐饮市场。

转型阵痛:从“季节性狂欢”到“全产业链突围”

面对行业寒冬,头部企业开始探索“反季节供应”和“全产业链”模式。潜江通过“虾稻共作4.0”技术将亩均产量提升40%,并主导制定7项国家级行业标准;盱眙依托“龙虾节”IP构建餐饮加盟体系,覆盖全国300个城市;安徽蚌埠以“小龙虾+文旅”模式年接待游客超800万人次,带动综合收入增长65%。

在加工端,精深加工成为新蓝海。湖北华山科技、交投莱克等企业通过虾青素提取技术将1吨虾壳附加值从200元提升至6000元,而安井食品等上市公司则通过并购扩大速冻菜肴制品规模,试图以“第二增长曲线”对冲行业风险。

未来展望:品质、创新与文化赋能的三重突围

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指出,小龙虾行业的“退烧”本质是市场从野蛮生长到理性发展的转折。未来竞争将围绕三大核心展开:

  1. 品质把控:消费者对低质低价产品的容忍度持续降低,区域品牌如“潜江龙虾”“盱眙龙虾”的溢价能力将进一步凸显;
  2. 持续创新:突破季节限制、开发高附加值产品(如即食休闲零食、功能性成分提取)成为关键;
  3. 文化赋能:长沙文和友、成都某火锅品牌等通过场景化体验将小龙虾升级为文化符号,会员留存率超60%,证明“情感价值”可超越味觉本身。

从“顶流”到“长红”,小龙虾的蜕变之路折射出中国餐饮行业从流量驱动到价值深耕的深层变革。当潮水退去,唯有那些在品质、创新与文化维度构建核心竞争力的玩家,才能穿越周期,真正“香”飘四季。

(责编: admin)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