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00万建车站10年未用,惠民工程岂能沦为“面子工程”?
3600万建车站10年未用,惠民工程岂能沦为“面子工程”?
近日,人民日报对黑龙江绥化东城客运站这一“沉睡十年”的惠民工程展开深度调查,揭示出这座总投资3600余万元的现代化客运站自2015年竣工以来始终大门紧锁,而市民仍被迫在破旧不堪的老客运站挤乘长途客车的荒诞现实。这场持续十年的民生困局,不仅暴露出基层治理的深层病灶,更引发社会对“政绩工程”乱象的深刻反思。
十年“空城计”:惠民工程沦为城市伤疤
绥化东城客运站位于北林区太平街,总建筑面积3313平方米,规划用地1万平方米,包含主站房、停车场及配套设施,设计日均客流量3000人次。然而,这座曾被宣称要打造“现代化综合交通枢纽”的建筑,如今外立面玻璃碎裂、墙面脱落,候车厅内座椅蒙尘,配套停车场空无一人。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仅一公里外的老客运站挤在破旧门面房中,十来辆长途客车在路边揽客,乘客在无安检的狭小空间里穿梭,安全隐患触目惊心。
“2017年看到公告说车站要启用,我贷款70万盘下旁边的超市,结果十年了,门可罗雀。”超市老板李建国苦笑着指向客运站前坑洼的地面,“现在连进货的车都怕陷进去。”更令市民愤怒的是导航误导问题:由于新站未启用,大量外地乘客被导航引至此处,发现是座“空城”后,不得不折返至老站,耽误行程。一名客车司机摇头叹息:“这里连基本安检都没有,但凡出个事,责任谁担?”
责任推诿:官方与施工方各执一词
对于客运站闲置原因,绥化市交通运输局与施工单位鑫威公司展开“罗生门”式争辩。局长宋加平列出三大症结:一是正门西侧滞迁户2021年才拆迁,影响验收;二是鑫威公司拖延至2023年7月才补齐验收材料;三是1800万元工程款未结算。然而,鑫威公司负责人金复杰出示的证据却戳破官方说辞:滞迁户位于主入口西侧20米外,不影响旅客进出;2018年11月已收到交通局催交材料的通知,且当年即组织竣工验收,只是未标注日期被拒认;“我跑了100多次交通局,历任领导都以‘新官不理旧账’推脱。”金复杰展示的厚厚一沓催款记录显示,工程款拖欠导致其不得不垫资维护车站,十年间仅水电费就支出数十万元。
自然资源局的调查更戳破“违建”谣言:居民反映的鑫威盛泰广场5、8号楼规划用途为商住,与客运站无关。而交通局内部人士透露,真正症结在于“领导怕担责”——由于项目未纳入财政预算,结算需特批,无人愿当“出头鸟”。
制度性溃败:从决策到执行的全面失守
东城客运站的悲剧并非孤例。距此20公里外的六合客运站投资5156万元,2015年建成后因新区规划未获批,仅运营一年便关闭,现改作“创新发展中心”,但大部分空间闲置。两座车站耗资近亿元,却因决策脱离实际、执行漏洞百出,最终沦为“沉睡资产”。
“当年长途客运市场火爆,领导拍脑袋决定建站,却没考虑私家车普及后的需求萎缩。”绥化市交通系统退休干部王志刚直言,“更荒唐的是,六合站选址在未获批的新区,东城站合同连验收日期都不写,这不是草菅人命吗?”这场持续十年的闹剧,暴露出基层治理的深层病灶:
- 决策缺乏科学论证:民生工程沦为政绩道具,未充分评估市场需求与交通方式变革趋势。
- 责任体系断裂:“新官不理旧账”导致历史问题积压,历任领导以“前任遗留问题”为由推脱责任。
- 流程监管失守:从合同签订到工程验收全链条漏洞百出,验收报告无日期、工程款拖欠十年等乱象频发。
破局曙光:问责与整改能否兑现承诺?
在舆论压力下,绥化市终于启动问责程序。2024年,交通局请第三方评估公司重新核算工程款,拟于2025年8月完成财政评审;市客运总站提前进场维修设施,计划年底前启用新站。然而,市民的信任修复仍需时日:“我们只希望这次别再跳票。”李建国抚摸着超市里积灰的货架说。
人民日报评论指出:“惠民不是口号,而是要让老百姓真正用得上、用得好。建了多少不重要,用得怎么样才是关键。”这座沉默十年的客运站,既是公共资源浪费的耻辱柱,更应成为深化改革的里程碑——唯有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让民生工程真正服务于民,才能对得起纳税人的每一分血汗钱。
当夜幕降临,东城客运站的霓虹灯牌依然黯淡。这座沉默的建筑,在等待一个迟来的答案:惠民工程的初心,究竟该由谁来守护?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